用于工农业生产,甚至华西列夫斯基、朱可夫等主要将领也赞同该意见人多并不意味着实力强,卫国战争打了3年半,哪次战役不是红军人多?可人多有什么用?不照样被揍得鼻青眼肿?
斯大林老爹原本对这个观点有些嗤之以鼻,认为正因为本方部队实力弱小、战斗力较差,所以需要维持更多的兵力。至于工农业生产,确实是个问题,但也有变通办法可以抽调一部分二线部队进行屯垦,解决部分军粮与副食品问题。
但南非战役德军横扫盟军的场面和不断被解读出来的闪电战0威力让他有点慌了手脚:德国相对盟军的质量优势远远超过了数量优势,在绝对性能优势面前,再庞大的军队也只能被吊打。
这个观点也引起了红军的共鸣:很多人表示目前东俄在乌拉尔一线的防御工事水平并未比南非“布莱德利防线”高明到哪去,至于防线后部队的技战术水平、后勤能力、装备基础更不见得比美国人高明。但这样坚固、完全以逸待劳的防线还是被德军毫不留情、毫不费力地贯穿了,可见德国力量夸张到了什么地步。
本来大家对德军能取得最后胜利毫不怀疑,但普遍认为德国人将崩坏几颗门牙,可10天扫平美军、1万vs30万的战绩传出后却让人吓得止不住哆嗦:别说1:30,就是1:10,苏维埃现在也受不了。
所以政治局要开会研究、讨论重点情况,斯大林认为单纯讨论军事问题不妥,便建议将军事问题与政治问题一并讨论。
另外还有个重要议题是关系东俄内部政权稳定的话题。
随着战争结束,一切被战争掩盖的问题:包括党的路线方针、包括领袖决策、包括战备与战略研究乃至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会被揪出来严厉审视一番。
打赢了还好说全是胜利过程中的曲折,是黎明前夕的黑暗,是太阳上的黑子。
可现在打输了,那总得要有人出面承担责任可以是路线、方针的错误,也可以是战术、战略的错误。总而言之,不给党内和人民一个交代,布尔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