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成班水平的基础上,将日美海军航空兵力对比缩小到1:2左右。”
“现在关键是船舶制造和获取能否支撑。”堀悌吉将目光投向了海军次官兼舰政本部长官井上成美大将。
“老实说,光靠自我建设,我们是耗不起船舶的。”井上成美苦笑道,“现有造舰能力在不考虑材料制约前提下,大约年生产能力50万吨军舰吨位,如果只建设1万吨以下中型军舰(即不造战列舰、航空母舰和重巡),可勉强提升到65万吨。按照一吨军舰吨位转化为4吨民用船舶吨位来计算,在200-250万吨商船吨位间,再加上一部分不制造军舰的民间船厂吨位,顶多就是400万吨。实际上由于钢铁产量制约,本官认为能完成75%已非常理想了,我担心丸新计划的进度都无法完成。”
《丸新计划》高峰期要求每年8艘以上轴心级(20万吨)、16艘护卫航母(16万吨)、乙型驱逐舰(秋月改防空巡洋舰)12艘(4.2万吨)、丁型驱逐舰(低成本护航驱逐舰)48艘(9.6万吨),光这些就将近50万吨了,还要考虑特务舰、补给船、要求是5年内在不耽误破损军舰维修和日常维护的前提下,新完成189万吨军舰。
不过井上成美现在的底气比去年刚制定《丸新计划》时足得多:一来堀悌吉大权独揽,可保证方向不变和资源配置;二来印度战役结束、中国战场大举退出,日本可专注于太平洋问题解决;三来在德国的技术输出和设备援助下,日本很多方面改善不少,比如钢产量就从700多万吨上升至近900万吨(与美国的对比终于从1:10变成了1:9);四来堀悌吉纵横捭阖,以巴基斯坦、新几内亚为代价从欧洲拿到不少好处,很多也可以充实海军实力。
“本官以为,40万吨换2000个机组的消耗,如果全是军舰,帝国是万万不能承受的——每年新增50万吨军舰吨位,联合舰队存量就200多万吨,1万多个机组就全耗完了;如果全是商船(货轮),则完全可以承受,帝国每年新建240万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