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港口,他们先用拖轮拖过英吉利海峡,然后依次搭建,绵延几千米,每座港口每天最高可为军队提供6000吨物资。
德国并不需要这么大的运输能力,德国只需要保障一支2-3万规模级别的军队,每天能提供800吨左右的物资即可。而且冰岛距离欧洲大陆太远,如果用拖船拖着这种巨大的沉箱过去,先不管海上风险如何,等其抵达战役都要结束。因此对于构建人工码头的第一要求是自主可移动而且速度不能太慢。
霍夫曼最初提出的设想是仿效后世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提供码头构建,该创意让工程专家们眼前一亮,认为是天才般地想法,但以前毫无先例,必须从头开始研发,短则1-2年,长则数年,将来未尝不是开发海上石油的好装备,不过现在专家们准备用其他办法。
相比英美的硬构筑,德国选择的路径就显得非常有意思,不用那些麻烦且难以控制的沉箱,德国直接上船——以斯蒂尔曼级油轮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伪装航母(或称运输航母)。
斯蒂尔曼是德国在战前兴建的大型油轮,可容纳2.3万吨左右的油料,德国当初兴建的数量不多,但在获得中东石油后,这种使用柴油机的民用油轮便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意志轮设计图通过后,德国根据斯蒂尔曼的技术参数,设计了2.5万吨的欧洲标准油轮——不莱梅级,整体长度超过185米。
美国曾经利用大型快速油轮建设过几艘大型护航航母——桑加蒙级,但不莱梅级最高速度只有14节,要改成护航航母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德国不愿意花这个成本,只进行了最为简单的改造:利用大型油轮平坦的主甲板直接凌空6米余的高度架设飞行甲板,或称过顶甲板——与最初年代利用运煤船改造的套路一模一样。甲板的宽度、长度均超过舰体(宽度超2米余,长度超10米余),整条油轮仿佛顶着一顶巨大的帽子,也被戏称带帽油轮。
样子难看是难看了点,但带帽油轮的某些特点让霍夫曼也为之拍案叫绝。
带帽油轮上部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