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自己都没坚持让斯普鲁恩斯回援,否则丘吉尔提运送本土师去印度干什么?这两个本土师对印度局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印度盟军全盛时期英印军连同美军、中国驻印军将近4o万,这半年多打下来,要么走、要么撤、要么死、要么俘、要么逃,英只剩下了12万人马。但并不能简单地将实力当做是以前的3成,因为损失的人员大多数是印度土人——他们或者在战场上溃散,或者被鲍斯的印度政府吸引而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军,英国人的基本盘——本土部队和有关军官损失并不是太大。
留下来的英印军无论训练度还是忠诚度都挺高,特别是几个廓尔咯旅也还忠心耿耿地跟着,算是去粗存精的过程。而且由于人数减少,装备相对没减少那么多,英军机械化重装备水平甚至不降反升,而其他补给物资也能更好地满足需要,同时退守新德里和印度内6地带后,还缩短了本方的战线,延长了日军补给线,有利于内线作战。
反观日方,在大量援兵抵达后,山下奉文现自己对物资、军火的需求越来越大,占领区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难以管理,虽说日本占领了大半个印度,但实际上印度地盘这么大,除锡兰岛切实掌握在海军手里外,其余地区光靠3o万日军撒胡椒粉根本照顾不过来,大多数时候还是靠着鲍斯政府维持秩序,一个土邦(相当于中国省一级行政区)只能驻扎几千日军,类似于县城这么大的地方只有十几个、几十个日本兵,与民众打交道的基本还是鲍斯政府的人。他由衷体会到了中国派遣军当初力不从心的感觉——他现在负责的战区和中国派遣军的作战范围几乎一样大(印度+缅甸),兵力甚至略少一些。
所以到3月中旬,借着部队休整的机会,山下奉文第三次打电报给东京,要求继续增兵,数量不能少于5个师团,如果能给7个就更好。这要求震住了大本营,经过激烈讨论,石原莞尔做出决策,决定继续从中国大6撤军,中国派遣军规模缩减到3o万左右并从中抽出2个师团调给印度方面,然后又从关东军抽了1个师团,在本土拆开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