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1被投掷后,载机能通过无线电指令来控制其轨迹,但只能针对方位角,所以被命名为阿松(Azon=“Azimuth-Only”)。由于只能控制方位角,所以阿松对狭长的目标(比如桥梁和铁路)相对适合,但对于普通目标还不如常规自由落体炸弹。因为炸弹缺少范围控制能力,精度很低,加上只能使用5个预定无线电信道,限制了运用场景和范围。
由此可知阿松此时比起Hs-293还落后一些,直到1943年年初研制成功VB-3型号(拉松,Razon)才同时具备可调整方位角和距离的能力,此时预定无线电信道达到47个——这相当于德国在1941年末的水平。受德军成功使用Hs-293的刺激,美军加快了新型号研制,VB-4是基于2000磅级炸弹研发成功的重型滑翔炸弹,VB-5是试图使用无线电信号的主动引导炸弹,但效果不好,很快就予以了废止。
VB-6同样是1000磅级制导炸弹,绰号菲尼克斯(Felix),采用了一套八角形控制面和热感应导引头,准备对付强红外辐射目标——但这玩意还躺在实验室里,一次实际试验都没有。把有关专家叫来一问后,情况远比阿诺德介绍的还精彩,不仅有VB-6,还有VB-7\8\9\10各种研制型号,包括电视信号制导、电视\无线电双模式制导、红外自动搜寻等多种发展方向,甚至美国海军也有一种类似的红外制导炸弹A**-N-4鸽子在进行研制,涉及的单位还包括道格拉斯公司、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
听到德军已有能够用于实战的制导炸弹,负责项目的几个科学家也是大大吃惊,虽然佛得角方向发来的电报语焉不详,但实际上抓住黑夜等几个关键词,专家们就全明白了。
“我类似的炸弹什么时候能投入实战?”
“可能还需要一年甚至更多一些的时间……”
“居然也要这么多时间……”马歇尔对此相当烦躁。艾森豪威尔在非洲的遭遇、陆军5师在萨尔岛上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