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搬迁时一片慌乱,但随着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和前线战事的稳固,后方留守人员又开始乐观起来,不但迅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教学秩序,甚至还发动义务劳动新建了许多娱乐和休闲设施——毕竟大家都是在莫斯科里待久的,特别无聊的日子会过不下去。
围绕战争的工作转向很快就出现了,既然战争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其他不紧急、不重要的部门工作开始向后排,甚至大幅度减少了资源和资金供应,各部门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与自身职能略有关系同时又契合战争实际的方面。比如文化部美术系统出版、印制了大量反映前线战事的宣传画、海报,音乐和戏剧系统也不甘示弱,连续不断地有反映战争故事的戏剧、歌剧、舞蹈等作品产生,而作家和文联系统更写出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作品。
又比如宗教和民族事务部门,一方面从档案、历史文献中寻找证据,论证伟大的苏维埃联盟体系所有民族都是一家人,强调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德国侵略;另一方面又为斯大林同志放逐、处分部分民族寻找依据,说明他们在历史上就是统一事业的破坏者,有分裂主义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行为,总而言之,党中央呼吁什么,古比雪夫很快就能响应号召并进行发动宣传。
在这种情况下,古比雪夫的文化、宣传、教育事业空前繁荣,再加上古比雪夫城市规模比莫斯科小得多,很多原先不太熟悉的部门和人员开始走得很近,互动交流频繁,领导同志原先高高在上的特权也暂时消失,各方面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直担任卫戍司令的西蒙诺夫曾以为这只是一个简短的过渡时期,古比雪夫的机构和人员很快就会重新回到莫斯科,只是没想到2年多过去了,这些机构与人员不但不能搬回去,还要迁往更遥远的地方——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这不由得让他悲从中来,但他没有时间悲伤,组织撤退的工作全部压在了卫戍司令部的头上。近两个月来,他为完成撤退工作花费了无数的心血,总算没酿成什么大的差错。
“列宁同志的遗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