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却没有解题过程,然后一帮人在绞尽脑汁硬凑出来。
海森堡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元首对制造炸弹如此热衷?去年夏天,也就是1942年6月,他设在莱比锡的第一个试验性反应堆在大火中被摧毁后,他已旗帜鲜明地表达过这种观点,当时无论元首本人还是施佩尔都对这种“3-4年内没有成功希望”的炸弹不报希望,认为转而去研究核能源更为有利,所以他才申请了很少的研究经费。没想到几个月后,情况来了180度大转折,整个项目不但规格升级,拨款一下子给了5亿马克——他做梦都没想过这个数字。在这个氛围中,不但他的反应堆得到了重建,连博特主张的石墨反应堆也得到了建设机会,所以他才有“2座反应堆都运转良好”的发言。
不过他没有多想,大人物改变主意、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连米尔希元帅都能落而再起,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本来他以为马上就要轮到博特发言,但更令他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在达尔格斯附在元首耳边悄悄嘀咕几句后,会议现场忽然来了希姆莱、帝国邮政部长奥尼佐格和库尔特-迪布纳。
更令人奇怪的是,元首居然临时改变议程,推后了博特的发言,示意迪布纳先讲——他负责第三个铀工程小组。
迪布纳第一句话就震住了在场所有人:“尊敬的元首,我们的铀-石蜡三维反应堆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中子输出量指标超过了海森堡教授原先主持的莱比锡实验堆中的最佳情况,当然不知道有没有超过他最新的建设成果。”
海森堡当然认识迪布纳,事实上很早以前后者还曾向他请教过理论问题,这所谓的“三维反应堆”也不是新名词,2年前他就听说过“铀砌块呈格栅式摆放”的设计方案——让块状铀置入减速剂包围中,不是以二维平面覆盖,而是呈三维立体环绕。不过他对此很不感冒,理由是3点:第一,这不是迪布纳的原创,是德军在占领法国后,迪布纳从居里实验室里库存的实验档案中翻出来并加以系统化总结的;第二,海森堡不认为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