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没有联合舰队干脆利落地扫清印度洋的英美舰队并封锁相关海域,德军根本没办法在短期内取得胜利。
“所以,您判断德国的战略从大规模攻城略地变为持续的消耗战或者说歼灭战?”
“不,确切地说是窒息战!德国人在窒息我们的战争潜力。如果单论军事人口,我们手里还有900万军队,对比军队规模,大约是德国的1.5倍,可惜实际战斗中经常打出1:4、1:5的战损来,这优势很难维持。当然,不是说没这900万军队我们就彻底完蛋了,把苏维埃逼疯了再拉900万也没问题,问题是我们没能力为这1800万人提供足够的军事资源了。”朱可夫认真解释道,“最近我总在思考德国的战略转变,隐隐约约抓住了敌人的思路。最近几个月没怎么爆发大规模战役,北面更是一片平静,但平静之下对我们军事潜力的破坏比打几个战役要大得多。”
罗科索夫斯基静静地听朱可夫说下去,他已经意识到对方手里掌握着比他全面和充分的多的数据。
“我们还有900万军队,如果按前21个月的消耗速度,我们还可以维持近2年——事实上你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种狂风暴雨般进攻的势头已过去了,目前我们的平均伤亡开始在缓慢下降,但我们的军事资料枯竭的速度却远远快于兵员枯竭的速度。以坦克为例,我们目前的生产量是2500辆一个月,大约是德国人的2倍,但德国人大部分是4号或虎式,小部分是突击炮,没有一辆轻型坦克,而我们生产了大约800辆轻型坦克,这一点价值也没有。如果完全转产T-34或更新的T-43,我们的产量马上就会掉到2000辆内。哪怕再加300辆一个月的美国物资——虽然美国人承诺的东西到现在还没达到他们做出的承诺,我们也只能达到2300辆,而德国的数字将会提高到1500辆以上。按这个水平,别说1:4(坦克第4集团军打出的交换比水平),就是1:3甚至1:2我们都耗不起。”
有一点朱可夫没说,罗科索夫斯基也心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