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清楚,德军虽然在前线及前线接近地的兵力只有300万出头,但其摆在明面上的力量绝不止三个集团军群的力量(已内含20万轴心同盟军),德国人也仿效红军开始设置战略预备队——这是霍夫曼在裁军扩师、缩小集团军编制后采取的第二个重大方针调整,在原本历史时空中,德军在东线是没有预备队一说的,一旦前线吃紧就从其他战区抽调兵力,不但加大了各防区压力,也加重了运输负担,显得极为被动。霍夫曼经过认真考虑并反复与凯特尔、蔡茨勒等人商议沟通后,确定在波兰以东、横跨立陶宛南部、白俄罗斯西部、乌克兰北部地带组建战略预备队,初步打算编成一个拥有20-25万兵力的东方集团军群。目的在于让三大集团军群的部队有一个休息、轮换的场所,而不用一休整就跑回西线去。
得益于霍夫曼抽干空军野战师、解放俘虏营看管力量、抽调巴尔干地区德军兵力、加快后备军补充等手段,更由于除南线之外其他两个集团军群用了拉平战线、放弃突出部、坚守防御等策略,东线地面部队在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三国撤退20万兵力之后依然保持着相对充裕和高素质的兵力。
与此同时,东方集团军群还得到了大批仆从军的协助:俄罗斯解放军已完成了最初3个师的编制,正开展第二批3个师的编成,除此之外,已发表过独立宣言的原苏联各加盟国部队也在陆续编成,到1943年1月初,总兵力高达17个师——其中乌克兰5个,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各3个(原本有党卫军部队,现在全变成有关国防军),白俄罗斯、哥萨克各2个,立陶宛、卡尔梅克各组建了1个师。这些基本是按德军统一编制组建而成的部队,每师人员接近1.5万,而不是红军那些只有5000多人的小师,总兵力已突破了30万。根据这些国家自己的预计和承受能力,未来将至少突破25个师。这批部队的去向是明确的,除直接编入一线作战的集团军群外,一律编入东方集团军群。
考虑到协调这些部队需要很高的威望和军衔,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