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但这种态度在凯塞林看来相当敷衍,别说与伊拉克人的巴结程度比不上,甚至比埃及当局的态度还要糟糕。不但一再声明“严守”中立,不加入轴心集团,甚至连境内美孚石油公司的有关财产和开发区块都不愿意移交给德国,只同意给德方免费发放3个勘探区域。
站在阿卜杜勒-阿齐兹的立场,他选择这样的答复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阿拉曼战役前,他已在多个场合宣布德国人是不可能赢的,必须与英国人、美国人站在一起,同时又授予了美孚公司巨大的开采权并收了钱,因此他现在改口,不见得能获得德国的“谅解”,反而可能失去英美的支持,他不像拉希德本来就是亲德的政治家,他一贯是亲英派,这立场没法动摇。
对他决定做出判断的第二个因素是,虽然轴心现在印度洋很强势,但他认为日本联合舰队不可能一直呆在印度洋,德意的海军力量比起英美还是虚弱些,因此这种优势只是暂时的,一旦英美腾出手来反攻,他认为德国根本顶不住。对美国工业力量的雄厚实力,他有一种本能的畏惧。
最后一点是因为他完成沙特统一也不过10多年,原先各地势力依然蠢蠢欲动,如果他露出胆怯或害怕,一定会被人群起而攻击,哪怕是为了安定内部也只能暂时做出这番表示。他在拼一个赌局:在德国解决波斯和中东所有问题之前,他还有时间——这段时间完全可以拖到英美反攻开始。而他又从秘密渠道得到消息,苏联将出兵15万进军波斯,他认为整个中东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呢。
凯塞林很想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王,但现实很残酷,德军在中东力量不足,就连一贯以胆大而闻名的隆美尔也无可奈何地告诉他,短时间内军队的主要矛头只能对着波斯的英军。
英国人都不知道隆美尔的痛苦,他手里的力量也利用到最大限度了,从渡过西奈半岛开始,大德意志师在半个多月时间里转战1500多公里,几乎也到了极限,虽然精神完全是无比亢奋,但装备、补给完全到了极点,要不是打下巴格达拿到了一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