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积压多时的棉花终于找到了销路——全部由政府以发行公债的方式购买了。棉花是埃及最大宗的出产物资,德国和一干轴心国曾经是埃及棉花非常重要的买家,而英国因为有更便宜的印度棉花和美棉供应,埃及棉花并不是急需。
战争开始后,应英国的要求,埃及棉花逐渐断绝了卖给轴心国的渠道,但多出来的份额英国方面只象征性地采购一些,埃及政府和大资产阶级一再要求英国包销,英国只愿意出美棉的价格——那价格指数还不到埃及棉花的70%,利益受损的商人们如何肯干。一来二去之后居然积压了42万吨棉花,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现在,不但积压的棉花立即有了市场,连后续的生产也提前预定了,凯塞林告诉这些资本家,尽快放开生产农产品,德国全包了。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埃及通过发行公债收购棉花,然后再与德国进行军火交易——双方互相对出售价格打8折。埃及一贯使用英国武器,建立独立国防军后为与原有武器配套,依然准备采用英国装备,这使德军在亚历山大港和开罗城的缴获立即就有了市场,除部分紧缺装备(如谢尔曼坦克、卡车、吉普车等)被德军收走自用之后,凯塞林表示其余都可向埃及出售,价格根据英国向埃及出售的价格打9折后再打8折。
埃及人对德国的开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甚至还窃喜占了点便宜,少壮派军人则对国王慷慨大方同意扩军并充实装备的举动大为拥护,在英国人掌权时他们可是摸不到坦克边的,更别说高级军官的位置,德国人吃相比英国人好看多了,至少他们不会强行安插军官进来控制军队,就连顾问和教官也只每个营安排了一个,随着埃及军队吹气球一般地扩军到5个师之后,连带法鲁克一世的威信也提升了一点。
凯塞林非常清楚,英国历年出售给埃及的军火不仅质量差而且价格高,就算是这样打折其价格还是虚高,而棉花打完折之后却只比市场公允价贵了一点点,德方其实才捞到了足够的便宜,更何况这些军火根本就是无本买卖换来的,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