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转眼间,小海棠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除了鼻子上有一块儿小小的疤痕,小姑娘简直乖巧得捧在手里就要融化一般。
她即将从谢家坝村的幼儿园毕业,在经历一个短暂的暑假之后,就进入一年级了。
小家伙运气不错,能够在六岁的时候赶上读一年级。
之所以说“运气不错”,是因为石桥乡村里的小学没有一所“完全小学,一般只有两到三个年级,年级的设置都是跳跃式的。比如谢家坝小学,它现在就只有三年级和六年级。六年级毕业了,接着招收一年级,所以在农村很多地方,并没有“适龄入学”这一说法,赶巧的能够在五六岁上一年级;赶得不巧,有三四岁上一年级的,也有**岁才等到一届毕业的。
与杨家湾村小不同,谢家坝小学的两个老师都是公办教师(杨家湾村小虽然有三个年级,三个老师有两个是民办教师),其中一个是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谢国志——也就是小海棠的叔叔。
村小的老师都是“全才”(其实是无奈之举),他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等要求开设的课程,全都是一肩挑。上课也没什么固定的时间,因为很多老师的家里都还种着地,农忙的季节,他们往往是上半天课,种半天地。
所以,你看着有的老师,牵着牛、扛着犁去教学,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说完谢家坝和杨家湾村小,不得不详细说一下石桥乡李宦寺村的小学。
这所学校在砚台山北面的山腰上,村里也有三个教室,三个公办老师。其中一个,叫做王广文!没错,正是几个月前在砚台山顶唱着山歌的王广文。
这是广文想到的一个万全之策!
几个月前,广文嫁接完那一片橘园,他和淑芬的爱恋更加炽热。
淑芬的山歌没有传到山顶,却传到了广文的心里。直到山下传来了淑芬娘的声声呼唤,广文才跟着杨泽富一起到了那片竹林深处的人家。
淑芬刚从井水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