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PS.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大自然就像一盘循环播放的磁带,每年春天都唱着同一首欢快的歌。
“哗啦啦”的石桥河春水初涨,绿树和青草都冒出了芽儿,小麦和豆苗迎着春风疯长,螃蟹和泥鳅同时从石缝下探出了脑袋,青蛙也开始忙碌地繁育着后代。
但这一年,石桥春天欢歌里,增加了一种节拍,让整个石桥以另一种方式热闹了起来。
石桥供销社的那座大院被出租给一个来自湖南的老板,挂上了“石桥湘江烟花炮竹厂”的牌子,在石桥河上游已经建起了一排排简易的厂房;濒临倒闭的国营棉纺厂被私人收购,贯之以“嘉苍丝绸有限公司”的名字;石桥酒厂被小作坊承包,一家大型的制砖厂也初具规模……
不管是外来的“和尚”,还是本地的“僧侣”,突然都在石桥这座小庙里念起了生意经。别说十年前,就是在一年前也是想也不敢想的。
这一切都因为严书记的一句批示——“支持西部山区,尤其是石桥乡早日脱贫!”各大政府部门紧急行动,跑来要来的资金率先支持西片区,银行的贷款三年无息给农民企业家,那条出山的单行道扩大一倍,建成和省道同等规模的两车道。
这些变化当然和农民息息相关。家门口的厂子面向社会招工,“半工半农”成为一种新的状态活跃在农村地区,“搞副业”的形式已经从农业的范畴跨越到了工业。
和很多农村地区不同,石桥人自己还没经历“走出去”,这些所谓的“公司”就被引了进来。“送教上门”在很多时候,就因为教材脱离了实际,效果恰恰会适得其反。
毕竟都是小厂,并且对技术还是有一定要求,有的只是换汤不换药,根本不需要招工。所以最后进入厂子“搞副业”的。也不过是靠关系走后门的青年人。每个月拿着四五十块钱工资,给石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