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的人并不多。天南海北的浪子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居所,他们可不愿起再拖着散架的身子到大街上去遭受秋风的袭击。
尽管临时工们三个月了还没领到工资,但他们依旧非常满足。尤其是散工的时候,工地的伙食堂里飘出阵阵饭香。凭着月初的饭票,他们就可以在灶上领到一份填饱肚子的口粮。
当然,对饭量大的人来说,一个月九十张饭票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挥汗如雨的劳工们,一顿饭就能用掉三张饭票。用完之后怎么办?自个儿掏钱买呗!
不过工人们有的是办法。因为饭票不分早中晚,而中餐的分量又明显高于早晚。因此,很多工人在中午都会打上两到三份饭菜,到了晚上,用自己的带来的锅子在工地上生了火,热一热就能吃个八分饱!因为晚上食堂的伙食无人问津,这可急坏了食堂的几个正式工人,两个胖头厨师一商量——接下来,早中晚都只盛同样分量的饭菜。
这下工人们没了主意。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下工之后还能开个小灶。可劳累一天之后,谁还有那个力气去给小灶生火呢!何况,哪个条件好的会在这儿做临时工呢?
几个好赌的人倒是想出了有一个“好主意”。虽然没有工资,可大家伙儿手里有饭票呀!赌,凭运气吧——运气好的每顿都能吃上两三份饭菜;运气不好的,那就吃了上顿没下顿喽!
总的来说,华建的食堂还是比较人性化的。首先从口味上还是基本顾及了南北饮食习惯。面食和米饭把北方人和南方人划分得非常清楚。
口音相近的人围在一起,抬着铝饭盒儿,蹲在伙食堂外边工地的废墟上嚼舌头。
“你们听,那几个河南人又在摆海西的婆娘了!你们说这海西的婆娘到底安不安逸呢?”“铁拐李”慢悠悠地从灶上出来——因为腿脚不便,他总是最后一个到灶上打饭,不过也因为是最后一个,胖厨师笑嘻嘻地对这个“小个子”说:“李矮子,又来最晚,来,剩下的都是你的喽!”因此,尽管只是剩汤剩水,但“铁拐李”的饭盒子里总是盛的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