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茧收购季。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开放搞活,蚕茧上交政策逐步放宽,农民可以根据茧价自主选择不同的茧站,但是,每个乡镇也只有一个茧站,如果要选,那就只有舍近求远跨乡镇了。
每个茧站的收购价很快就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到农民的耳朵里。今年春茧的收购价,岔河比石桥每公斤高出两到三分钱。这个消息对离岔河最近的谢家坝和杨家湾来说简直振奋人心,就算花上往返两毛钱的坐船费,那也是值得的;何况很多人都会选择步行呢?
淑芬母女已经在头一夜捡好了茧子。今年春茧的收成确实大有提高,椭圆形的茧子洁白柔滑、卖相姣好,淑芬功不可没。经过细心挑选,满满的两大箩筐足足有八十来公斤。
第二天,岔河逢集。谢国强照例“被拉壮丁”,作为免费劳动力,天没亮就到了老丈人家里。
刚刚还静谧的杨家湾一下子喧闹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做好了准备,要把这丰收的“果实”搬运到十公里外的岔河乡。猫儿山下的农民打着电筒或者火把到了砚台山下,砚台山下的农民已经在滴水岩唱起了嘹亮的山歌,谢家坝的农民们也在水电站的堤坝旁应和着。稀稀疏疏的火光和灯光刺破了黑夜,密密麻麻的繁星和萤火虫点亮了夜空,洋洋洒洒的欢歌和笑语惊醒了黎明。
和淑芬同行的除了大姐夫,还有杨泽军、杨泽建兄弟二人。他们享受着这初夏的习习凉风,说说笑笑间已经到了谢家坝的码头,一艘艘机动船停靠在岸边,船夫们吆喝着“马上就走”的口号,争抢着生意。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有这个季节会满载出发又满载而归。
淑芬背着满满的一背篼茧子,虽然不是特别重,但也出了一身汗,不知不觉已经掉了队。
谢国强挑着不足一百公斤的担子,对他来说毫无压力,早把淑芬甩在了身后,现在正在三岔路口和杨泽建兄弟歇着抽烟。
“国强,你们坐船还是走路?”建狗子的哥哥杨泽军接过纸烟,问谢国强。
“走路嘛,坐不惯船,脑壳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