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恭喜官家,又增一路强军。”
杨过等在均州候了一月,不见宋军来攻,赵合笑道:“看来宋庭定是想要招安我们了”。杨过叹道:“可惜大树已朽,不可挽回,我们若真的依附其上,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
过了几日,果然襄阳知州兼守将赵淳求见。赵合、杨过、崔明、秦盛、朱全、张平一齐在府衙迎接。张淳只带了十余个随从,一身锦袍玉带,甚有威严。
一见赵合便道:“久闻十分兴旺,大寨主跟二寨主都是少年英雄,今日一见,果然比传闻中更为年少。”
赵合忙道:“哪里哪里,赵大人过誉了,我等不过两个小孩子胡闹罢了。”
赵淳道:“近日听闻几位头领做下好大事业,从蒙古人手中夺回均州,又连败两路蒙古大军,杀了蒙古王子阔出,宗王口温不花,真是英雄了得,前日赵官家已经传下令来,请赵寨主为均州都统制,二寨主为知州,其余众头领均各有封赏,如后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不在话下。”
杨过笑道:“那就多谢赵官家封赏了,只是如今蒙古势大,已经兵锋已经打过了大食国去,一路上灭了数十国,已经到了遥不可及之处,也不知道西征的大军何时回转。”
赵淳闻言,脸上羞得通红,怒道:“你们莫不是想要造反不成,就不怕大宋天兵一到,你们这小小清风寨,立刻化为齑粉!”
秦盛冷哼道:“我清风寨虽小,可也能杀了蒙古两位亲王,宋军若来,你以为蒙古人会放过这个机会不成。”
杨过也道:“若是把我们逼急了。”说到这里,杨过正要顺口说出:“受了蒙古人的招安。”谁知话还未说的出口,就感觉脑袋一震,喉咙有些腥甜,忙止了话语,只是冷笑。
赵淳怒道:“好哇,既然你们不识抬举,那就等着吧。”说完拂袖而去。
临安朝会,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堂上喝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右边班队里闪出枢密院知事高鸿,奏道:“金有襄阳府知州赵淳来报,均州贼寇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