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之后简单,按套路编曲就行了,但……胜在精通。
入门难,但入门之后你就会觉得挺简单,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虽然最后的成品一定和前世的不一样,但林宇已经有了千首的经验,即使好长时间没碰设备有些手生,但终归奋斗了八年之久,再说前面也的确编过一首歌曲了,该熟悉的也差不多了。反而他现在要熟悉的是全新的高级设备。
只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些设备真心很好用,不论是监听音箱的音质,还是正版音源,吉他、钢琴、鼓组这些,都有种像是实录的感觉,而不是那种在水果软件上随便找到的烂大街音色。
甚至是周围的环境,都用了录音棚标配设备,墙体四周是一层厚厚的黑色海绵,这个东西是为了防止回音。如果真要回音的话,后期做的时候配个混响就行了,所以如果要做那种出版级别的音乐,必须要纯正的干音来处理。不然出来的音乐会大打折扣。
当然了,他前面的话其实有一个漏洞,本来软件自带的这些音源其实都是实录的,只不过有些录制的设备一般,导致音色马马虎虎,有些设备高端一段。出来的音色自然就给人一种很悦耳的感觉,两者间的区别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走这方面的路的话,还是要全部购买正版来用。
再说了,对于编曲里的吉他主音轨,林宇想了想以后还是决定自己实录一下,既然要好好做音乐,那就不能马虎了,但在这里要全部实录的话他也没那个资本,给吉他简单的实录一下就对了,后期好好做一下,倒也听不出来。
林宇花了四个多小时把编曲给做好了,然后起来看了眼时间,发现还早的时候,去外面歇了歇耳朵,顺便在快餐店吃了一碗面,接着又回去了录音棚里,给各条音轨混起了音,步骤很烦乱,并不是一次性用功点的话就能混好,而是自己觉得行了的时候,过一天,再混一次,如此反复几遍,最后才能混出一个半出版级别的编曲。
因为耳朵听的东西一旦多了,一些判断肯定会下降,这是每个混音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