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个三开间的厢房。与我的厢房不同的是,中间是堂屋,左边是卧室,也就是我现在所处的位置。右边是临时的书房,书房里堆满了书籍还有一个沙盘和一个类似木质的器具。我眼神有点恍惚看的不似那么清楚,于是我在梅香的搀扶下慢慢走进书房。
这个书房不单单是指他处理公文的地方,书架上还摆设了各种模型,用我们现代建筑学术语叫模型,在古代称之为烫样。而且桌子上都是一些图样,描绘的细致有点类似于我们施工图的大样。虽然我不曾具体了解这个时代的建筑图纸是如何绘制,但是以我国古代建筑营造为基础,我大概也能猜出一二。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的营造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的方式把自己的技术和方法传承下去。“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是古代建筑工匠学习的采用的主要方式。不像现代把建筑当成一门学科,有课本有实践让人在短短几年之内掌握所有的基础知识,然后去社会中实践。
古代不一样,尤其是清代的建筑行业有明确的分工。根据《工程做法》记载:有大木作、装修作(门窗、隔扇)、小木作、石作、瓦作、土作、搭材作(架子工、扎彩、棚工)、铜铁作、油作(油漆作)、画作(彩画作)及裱糊作等11个专业。其中大木作为诸作之首按照专业工种细分可木雕花活、门窗隔扇作菱花心、锯匠(解锯大木)、锭铰匠(铜铁活安装)、砍凿匠(砍砖、凿花匠)、镞花匠(墙面贴络、顶棚上镞花岔角)、夯石呙夫(土作夯筑、下地丁、打桩)和窑工等工,与之前所说工种总计20多个工种。至于建材制作加工之外,木装修的铜铁饰件、硬木装修的雕镂镶嵌等工艺不在建筑行业范围之内。如此多的工种都是一种师傅带徒弟或者是家族传承的模式,一人精通一样,一旦精通之人后继无人,此技艺就有可能失传。所以很多时候,古代建筑营造技法,千年的经验积累都在一代一代传承中发展或者消失,很是可惜却又无可奈何。
从书房的中的物件我完全可以猜出崔季应该是属于家族传承。他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