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过得益于英国人,或者说欧洲人为了便于统治殖民地所实施的特殊政策,即通过扶持优待“少数民族”从而统治“多数民族”的平衡政策,他们虽于此为农却**于当地苏丹统治之外,虽为农民日子却远好过国内的乡农,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他们的这种务农生活往往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毕竟,按照英国人的设计中的“职业分工”华人应该是“城市居民”,至于当地土著则应该为“农民”,不过,这一刻意“职业分工”却在这里,发生了混乱,不过外界对于这个雨林小镇并不怎么在意。
更何况在最近一年来,中国驻海峡殖民地领事馆总领,更是多次强调“华侨合法权力”的情况下,英国殖民地官员,更不可能因为他们违反了“职业分工”,而迫使其“改业”,更何况,英国人亦清楚的知道,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华侨于海峡殖民地,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少数移民民族”,而是发展成为一个人口接近200万,占海峡殖民地全部人口45%以上的,无论是人口还是所占人口比例均超过当地土著马来人的“主体民族”,对于这个“拥有双重国籍”的主体民族来说,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或许这个国家刚刚崛起,但五年前荷属东印新生的中华民国表现出的护侨意识,足以令其考量一番。
而且,现在,在伦敦正在讨论是否仿效法国,引入中国远征军的特殊时期,任何“可能激化中英关系”的举动。都被严格禁止着,至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自然也就被无视了,比如华人购买“非种植园田产”的行为。也正因如此,在短短数月间,锡厂的人口,从过去的数百人,增长到现在的千人之多,人口的增长只使得这座雨林小镇越发繁华起来。
对于小镇的“繁荣”,作为小铺唯一一家杂货铺老板的孙开悟。这个老契约矿工出身的福建华侨自然是深有体会,过去,他的杂货铺不过是勉强唯生,而现在,每月或多或少的都会剩下几十元。
“哎,这些奸商……”
感叹一声,孙开悟看着眼前的货,感叹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