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人“闯关东”、山西河北“走西口”、广东福建“下南洋”,虽是地域不同,但这却是是中国近代史上3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下南洋”,尤以移民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堪称中国海外移民壮举。
在17世纪40年代,中国发生天崩地裂式的明清变革,面对国为虏占,无数神州赤子“义不事清”,远渡沧海,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稍后或受清初发禁、海禁、迁海等迫害,流移民国他乡,在整个南洋到处都是流亡华人的身影。
这些“耻作北朝臣”的中国人身处异域,心故故国,以“维持并继承明朝香火”为职责,保持着“明朝人”的特色,他们保持着明朝的衣冠、使用着明朝的纪元,即使是客死他乡,也不忘记自己是大明的臣民,这些“宁为南国客”的明乡人,是最早的一批大规模移民南洋的中国人。
在两百年后,随着英军洞开满清国门,在随后六十余年间,风云际会,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大批华人背井离乡,远赴东南亚讨生活。至二十世纪初,南洋华人多达500余万人,其中90%以上来自闽粤地区。南洋华商胼手砥足的奋力打拼,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南亚历史,并对整个海外华人版图影响深远,而这些人则被称为“清乡客”。
在那几十年间,于江边,于海边,汉子们背起行囊挥泪告别,孤身远去,年轻的妻子依依不舍,扑地痛哭,如泣如诉的山歌响彻四野。“送郎过番”曾是闽粤人“下南洋”的真实写照。“下南洋”在闽粤地区被称为“过番”,“过番者”则被称为“番客”。大批闽粤人不堪忍受战火频发以及家中贫饥,漂洋过海远赴东南亚谋生。留下妻子独自照顾一家老小。
而此时,东南亚各殖民宗主国的工商资本纷纷涌入,投资铁路、港口、电力、航运、制造业等,引发了对契约劳工的大量需求。许多“番客”再也没有回来。自此与亲人生死相隔。
无论是“明乡人”还是“清乡客”,无论再苦再难也不肯做的两种工作,一是马夫,一是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