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地内的居民子女必须接受教育,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此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学生的家人不需要生活于此,工作于此,他只需要来到这里,这可以接受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充足的教育经费、优良的教育环境。加之宽松的几乎没有限制的入学要求,使得许多沿线省份的平民子弟来此接受教育。
在这里,那些平民子弟不仅可以接受到良好的免费教育,他们还可以得到一份免费的营养午餐,甚至,对于那些住校生,他们亦可以用勤工俭学的方式,通过送报纸、送牛奶或者校办工厂实习等方式或得足够他们生活的生活补贴。
而这种近乎于无偿的教育投入使得**公司承受负担的同时。在提高国民智力的同时,又获得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工人,那些接受专业教育的学生。迅速的进入工厂,进一步推动了沿线的工业实业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之中,每一次,当李子诚乘着专列来经过陇海铁路沿线时,他都会固定的参观几所学校,用他的话说,对他个人而言,最值得骄傲的不是他建立了公司,而是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普及了教育,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建立这个时代的中国。在一个并不算小的范围内普及到每一名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体系以及中等专业教育。
而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带有强制色彩的义务教育体系,在陇海获得丰富经验之后,一但国家经济条件准许,就可以放之于全国,在全国上下推行全面的强制教育,正像在李子诚入主国务院的一年中。先是国会通过《教育法案》放入书架,确定了强制教育的法律地位,随后教育部开始向各省派出旨在推广强制教育的教育专员。
这些教育专员的使命非常简单,于全国创办初高级小学以及中学、专门中学,而根据《教育法案》放入书架的相关内容,这些教育专员主要职责是于各地认定官办中小学,随后,教育部会将会下发专门经费于各个学校,甚至按学生数量对各学校加以补贴。而这些经验,都是通过陇海铁路沿线的强制教育推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