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是的,总理!”
有些紧张的解鸿芬连忙回答道,在看到总理放在桌上的书时,话便是脱口而出。
“总理在看《资治通鉴》放入书架?”
“嗯?你也看过?”
好奇的看一眼面前的这个实习生,在端起咖啡杯时随口问道。
诺是换作平常,或许解鸿芬会非常紧张,但是现在,看着总理和颜悦色的模样。她却突然变得大胆起来,在点头之后,又却请教道:
“看是看过。不过有些地方不太明白。”
“哦?”
来了兴趣的李子诚闲来无事,倒是想和眼前这女孩谈谈这部书。
“总理,这部书叫《资治通鉴》放入书架,是让为政者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从而以史为鉴,可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
听到这个提问,李子诚的眼睛一亮,显出异常高兴的神情,笑着对解鸿芬说:
“看来你不仅是看过。而且还认真的看过。看来,你是嫌这面镜子不够大,怕照得不够全面。其实,这面镜子已经不小了,为政者如果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不会一点益处没有。如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解鸿芬点点头,继续问道:
“总理,您讲的这个意思我明白,历史确实是一面镜子,可是为什么不从头写起呢?从头写不是更完整吗?”
沉思片刻,李子诚方才说道:
“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
解鸿芬说:“这一年有什么大事?”
“这一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放入书架的首篇,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