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水,除去移除炮塔、炮弹、装备减重之外,几十名潜水员日以断夜的稳除船内的煤炭,又用抽沙机抽出舱内的沙子。
“要是能把这艘战列舰浮水,打捞处就能挤身世界一流打捞事物所的行列了!”
踩着这有些破旧的铁制驳船,这2300多吨带着一台800吨台吊的驳船是公司最大的一艘打捞船,章巧福知道,这艘船是英国人淘汰的旧船,可即便如此,打捞处却将要打捞的却是史以来,被打捞浮水的最大的船只。
在章巧福在心里嘀咕着的时候,十数公里外的海面上,在几艘驳船的拖伴下,一个巨大的“u”型大船却正缓缓朝着沉船区驶来,事实上,这并不是一艘船,而是一艘浮船坞。
1900年,德国当局为进一步实施对中国和远东的侵略计划,派遣其远东舰队进驻青岛,同时便于就近维修舰队船只和制造新舰船,就把奥斯塔之创建的修船所收归德国胶澳总督府,始称青岛水师工厂、青岛船坞工艺厂,也称总督府工厂。为了在青岛后海(今青岛大港址)建设一个与港口相匹配的大型修造船厂,1901年9月,在大港建设工地同时举行了建港建厂开工仪式。新船厂厂址建于大港防波堤入口左方。
当时,用100余万土石方填海造地,建成了长1100米的深水靠船泊位和大型厂房。水师工厂由前海逐步向后海转移,1902年,工厂生产的第一艘蒸汽机艇下水,1903年,德国技术人员根据当时东亚沿海航行的最大船舶而设计的16000吨浮船坞在大港建设工地开工营建,1905年10月12日即竣工交付使用。浮船坞投产后的第二年,即1907年4月1日,工厂向大港新厂搬迁工作结束。总建筑费5000万马克的新厂,经过6年的建设,所有车间、库房、机械设备等全部投产使用,当时地方俗称蔓菁岛船坞。
而在这座船厂之中,堪称船厂精华所在的,正是这艘16000吨的浮船坞。这座带有浮动船台的大船坞,长125米,宽39米,吨位1.6万,可容纳145米、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