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看似不起眼的工厂所创造的财富,更惊讶于在中国的腹地,竟然会有这么一家大型现代企业。
无论是收音机或是电台,在他们看来无不是现代最新科技,而这里过去只是安徽省最偏远的北方,顶多也就是种种粮食,可现在这里却建成了这么一家现代化企业。
“黄先生,实际上,这座工厂只是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现在公司之所以将企业分散于沿线附属地,目的就是在于带动当地士绅,由农业转向实业,目前附属地内0人规模上企业多达一百三十家,其中九成皆由当地士绅创办,虽说大多数企业规模有限资本少则千元,多则亦不过十余万元,但却开了一个好头,目前这些企业赢得大都颇为可观,可观的赢利进一步激发了本地人投资实业的热情,从而促使其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实业生产中。”
在严同生说话时,黄兴只是不住的点着头,在日本的时候,他曾看过一篇关于中日两国实业发展对比的报道,而日本记者着介绍了中国的纺织业。
在清末时,质优价廉的进口棉制品以及外资棉纱厂长期主导中国机制棉布的市场。至3年末,中国自有及外资棉纺织厂仅有37家、纱锭12228万枚、织布机29389台,而日本已有棉纱锭1984万枚,但因**公司提供廉价分期付款的棉纺设备,棉纺织工业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总计3年年底至4年上半年,纯为中国民族资本所投资之新设棉纺织厂共有35家之多。
大战爆发后,国内外棉制品需求的激增使纱价高涨,而原棉供应国内利润渐增,使得自产自销的原棉供应趋于稳定,粗织纱布成本大幅下降·利润增长极其显著,而这些新建企业刚一投产即逢值这一高利之时,尽管新建企业大尚未投资,但中国的棉织企业在两个月前·产能规模便已经超过日本。
而且现在这些企业无不是利市投资,可以想象在市场利润的刺激下,这些企业必定会进一步继续扩大生产,扩建新厂,而且供应企业机械设备的正是现在国内唯一的机械生产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