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上的分歧,在辛亥革命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武昌起义爆发后,日本力图保持清廷摄政王载沣的地位,以维持清朝的君主制度,而英国则支持袁世凯控制清政权,迫使载沣退位;在中国的政体问题上,日本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虽然也认为共和制度不适于中国,但面对革命党人的强硬态度,为使中国局势迅速稳定下来,后来逐渐转向赞同
以袁世凯为总统的共和制,并迫使日本不得不放弃了武力干涉的企图;在辛亥革命后列强争
夺中国路权的角逐中,日本加紧向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进行经济渗透,更遭到了英国的
强硬抵制。这一切,都使两国的同盟关系处于日趋紧张的状态。
这一切,都使两国的同盟关系处于日趋紧张的状态。事实上,早自1912年初,日本舆论界便已出现了攻击英国、批判日英同盟的言论,认为日英同盟已成为一具“僵尸”,要求政fu在对华问题上采取**政策。到第三届桂太郎内阁时,日本政fu一度确定了抛弃日英同盟转向日德同盟的外交新方针。
恰在这时,欧战爆发了,面对欧洲传统列强的从亚洲的撤出,日本立即表现出了他对中国的野心,现在,这场战争导致英国必须要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欧洲,而不是亚洲,虽然对于日本在华扩张,英国持以警惕,并试图阻他们,可是在现在无力东顾的前提下,英国只能说“希望中国自求多福”吧!
现在,郝猛先生是在用“决定性的胜利”,来告诉他;现在是英国插入的时候了吗?
丘吉尔的疑惑与不信,却让郝猛一笑,他知道,他们一定会怀疑;或许他们还未收到来自驻华公使馆以及驻日公使的证实,但很快,他们就会明白,中国击败了日本,而且是在日本最擅长的领域。
“阁下,我记得您曾在私下说过,英国需要日本这个盟友;英国需要日本的舰队,至少需要日本的舰队不倒向德国是吗?”
郝猛脸上堆起了笑意,在说服英国支持中国的过程中,他从邱吉尔这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