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所以,他便轻点下头应该:
“也许吧。公使阁下对中国历史文化之熟悉,倒是令蔚亭汗颜了!”
在朱尔典的面前,袁世凯并不需要隐瞒什么,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更何况在袁世凯看来·很多事情最怕的就是不懂装懂,外行人在内行人面前装懂,那才真是惹人嘲笑·与其那样,反倒不如直接承自己不如
面带微笑的朱尔典又接着说道:
“中国的梅,品味最多,《粤雅》放入书架、《梅谱》放入书架、《花史》放入书架,连《本草纲目》放入书架都曾作过分门别类详述,大约不下十几种,并且多与文人雅士的轶闻趣事有关。实在是中国文化的一片高洁天地。”
袁世凯被说得频频点头。他知道,身边的这个英国人引出这番话,本意并不是赏梅,现在梅花未现·又岂有赏梅之需?他不过是想以梅作媒,引出话题。
欧战的爆发,虽让英国暂时放缓了在亚洲,在中国的注意力,但是却从未使朱尔典放松过,可以说对中国的一举一动·朱尔典都非常关注,更何况是在这个特殊时期。今天清晨,朱尔典接到一个报告,昨夜袁世凯突然邀见了总统顾问有贺长雄,在有贺长雄离开总统府后,其便前往日本公使馆,随后日本公使馆先后经东交民巷邮局,向国内发出多达数十封电报,一夜间,可谓是电报往来不断,突然的异常,朱尔典当然注意到了,就在他还未能明白了袁世凯想干什么,为什么日本公使馆和国内的联络突然增多的时候,袁世凯却主动邀请他来总统府,所以才有了这会的借纟梅t题发挥。
今天请朱尔典过来,就是为了让英国为中国出力的袁世凯一直在等着机会把那件喜事说出来,然后借英国之力,从而通过外交渠道解决胶澳事迹,这会一听朱尔典提到梅花,自然是眼前一亮,顺着他引起的话头说道。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句话说的好啊!”
呤出这两句后,袁世凯又望着梅林后的中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