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本土远离战争的威胁,所以尽管舆论界对未来的法国战场局势的变化忧心忡忡时,绝大多数英国人却没有一丝危机感。
“局势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危险!”
在离开火车站的时候,草草的看了一眼《泰吾士报》放入书架的头版,李四勤随口说了一句,从德国、到法国,再到英国,在过去的两个月中,他几乎周游了半个欧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并不是周游,而是完成他的任务。
在法国,原本没有什么任务的他,在得到一个意外的情报之后,就立即派人游说法**需部门,帮助尚未投产的中华汽车公司与其签定了一万辆卡车的意向合同,甚至还签定了一个2000吨硝酸的供货合同,可以说,无论是在德国,或是在法国,他都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英国正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站,同样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在街头热情洋溢的演说家们发表着热情的爱国演讲,在他们的鼓动下,一个又一个年青人志愿加入陆军,更多的人把银行的存款变成了的战争债券,以支持英国进行这场“正义”的战争。对于初抵英国的李四勤一行而言,发生在伦敦的这一切并不陌生的,无论是在德国或是法国,都上演着同样的一幕,如果拍成电影的话,不看他们的国旗,任何人都能看到,画面上的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狂热是共同的。
“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在中国发生同样的一幕!”
在汽车上,看着车窗外的英国人,想到在火车上,那些争相参加军队的英国人,李四勤不禁在心里憧憬着在中国也能上演同样的一幕,可他明白,至少就现在来说,那不过只是希望罢了。
“宣战后,英国议会下令征用了国内大部分苯酚,以用来制造三硝基苯酚,满足军工生产需求,7月份,通过空头公司在英国、法国、德国收购了一百六十万英镑的苯酚,其中80%都在各国宣战禁运令前,发往美国,目前,美国的苯酚价格已经从每磅8美分,上涨到16美分,根据估算,到明年二月,可能涨至一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