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就是这份雄心,在中国怕也罕见了。
“没错,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试制机车,寒云先生,这边请”
机车制造厂总装部一号车间,简陋的厂房内,数百名工人正在繁忙的劳动,工人们挥动着大锤或是铆枪装着铆钉,火红的铆钉随着工人们的甩动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红光,在蒸气机车半封闭的厢内,一根根火管在工人们的旋转下,被装了进去,电焊的火花映亮了昏暗的车厢,组装线上的扳手工,不停的拧着扳手……此时,连云港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在进行组装。
在这繁忙的车间中,除去眼前这繁忙的景色之外,袁克文意外的看到在车间中部的门旁几个外国正围在一个中国人的四周,而那个似乎比自己还年青不少的年青人此时正看着图纸,只看着那人的年龄和模样,袁克文突然意识到这个人或许就是……
“寒云先生,那是我们李董事长,他本人也参与了kf-1型机车的设计。”
李致远
“……技术上并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在设计中尽可能的减少贵重材料的使用,这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又降低了制造上的难度,而且其同时又降低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
亨利向李致远就制造问题做着介绍,作为一名机车设计师,在初接触到kf-1型机车的设计图纸时,他整个人都被惊呆了,这是一种前所未来的设计,至少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解,他绝对不会怀疑这是外国人设计,因为这种机车的设计完全是立足于连云港机车制造厂的实际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机车同德国的br18型蒸气机车有点相近,两者甚至有部分零件通用,但是相比于br18型机车,kf-1型机车的结构更简单,或许他们是在br18型机车的基础上设计了kf-1型机车,但是却节省制造的工时、降低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并减少贵金属的使用。
“那么,以现在机车制造厂的生产能力,我们一年可以生产多少台机车?多少节车厢?”
生产能力,一开口李子诚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