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跑腿帮忙买吃食,只需要额外一点跑腿费,就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力争给学子们营造出最佳的考前氛围。
薛妙妙身为旁观者,只想感慨,果然不愧是京师重地,思维服务理念皆是一流的。
趁着这股浓厚的学习风气,她也在房中抓紧时间整理笔记,这一年来四处奔波在各地,许多笔记记录不全,或者东一笔西一划的,要总汇起来。
晚膳时,难得一群人聚在厅中闲聊,薛妙妙吃饭慢,便赶上了他们的谈话。
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俊才们,各个满腹经纶挥毫浓墨,怀着一腔入仕的热忱,指点江山、针砭时事,谈论国情。
而兰沧王出现在谈话中的次数最多,其次就是定国侯谢华蕤。
功过是非,薛妙妙毫无政治敏感度,不予评论,但有位籍贯霍州的少年的话,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才仔细打量,眼前男子名叫赵棣,大约二十岁上下,布衣干净,束发整齐,虽身为文士举人,但并无酸腐之气,用薛妙妙的话来说,就是小清新学长的类型,很是俊秀。
也是从他口中,听到了关于太医院今年选拔御医的消息。
一听到和自己的专业相关,薛妙妙瞬时来了兴趣,便端了茶杯,凑到他桌旁,虚心请教。
赵棣这些天住店,和薛妙妙的房间在同一层,之前便注意到了这个清秀的少年,见她气度从容,更暗自钦佩她的淡定沉稳。
“冒昧打扰一下,”薛妙妙脸上换了礼貌的笑容,微微颔首,“听这位兄台说起太医院选才之事,可是当真?”
近距离打量了薛妙妙一番,赵棣反问,“你并非是贡院参试的举人,原是要考太医院?”
笑容再深一寸,自谦道,“是的,正有此意。”
从前在赵棣的印象中,家乡的郎中多是中年男子,严肃不苟言笑,说起话来也是一套一套,甚至在他眼里,有真才实学的人乃是少数,大多是庸碌之辈者众,但却从未见过大夫像他这般年轻。
面对着薛妙妙殷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