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满岭的松柏、毛竹和千百种杂树便起伏摇摆,卷起一阵阵的松涛柏浪,拍击着玉真山的断崖绝壁。各种奇峰异石,千姿百态,有的如巨蟒狂舞,有的似烈马飞天。一座座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削,山石横加断,几乎是九十度垂直的石壁,隔老远也让人心惊跳,似乎一失脚即刻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真是好一座玉真山!
山脚下,那曾经也算繁荣而如今却凋零不堪的磅山而建的酒肆吊脚小楼,自明清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那些往来商贾的歇息角落。那穷苦的为“一包盐、半袋米”的巴山背二哥,满身泥石水浆,无论是牛拉骡驮还是肩挑背扛,后面人的前脚踩着前面人的后脚,新脚印覆盖着旧印,一趟趟、一场场、来来回回,走走停停!一个来回少则十天八天,多则一两个月。
这些背二哥出发时,随身只带着一点玉米面馍馍或是一小袋苕蚂蚁(川东一带将红薯晒干,因其形如一只只巨大的蚂蚁,所以又叫做“苕蚂蚁”。)加上一点盐巴,走到“茶店子”,烤热一个馍馍,嚼一块苕蚂蚁,弄一碗盐水,这就是路上的伙食。他们人手一根丁字形拐杖,撑着背上的包袱歇着气,常年的翻山越岭和日晒雨淋,这些背二哥容颜黢黑,枯瘦如柴,衣衫褴褛。那些背二嫂呢?当然也没闲着,她们背上也背着几个较小的包,怀里还抱吊着个吃奶的娃儿,还有那十几岁半大的儿女也背着几个包,里面大多是装着破絮烂席和路上一家的口粮,他们就这样一路随着大人的脚步紧紧跟着。
他们披星戴月,汗流浃背。他们踏过一道道笮桥,一道道栈道,走向大巴山的那边更那边。他们的喘息声、脚步声,和着脚下的滚滚洪涛,打破了山林深谷的宁静寂寥。甚至,有时走着走着,刚才还聊着天,回过头却不见了后面的人,也许他们累得再也爬不起来,也许他们已经掉进了深沟野崖!!!
太白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确,山路难走,然而没有路的路更难走,哪怕前方就是断崖也得跨过,为了一家人的生活!!!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