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妈是五七年生人,出生在河北农村,不到两岁的时候才随我姥爷举家迁到了东北。在迁徙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有趣故事,我姥儿都跟我详细的讲述过。后面我会随着这本小说主线的进展慢慢道来,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所以我先卖个关子不说。
我妈到了东北后于由到落不上户口,晚上了一年学,所以她初中毕业时十七岁,正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最后几年的尾巴,和起初“老三届”的辉煌早就不能再同日而语。当然,那时候的年青人去农村,已经不在抱着响影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离开他们生长的城市。而作为知识青年下乡这种选择,则更多的成为了他们那代人迫于生存的无奈之举。
我妈下乡那年是一九七四年,两辆大解放汽车把她和四十几个年轻的同伴拉到了距离我们市更北方二百多公里以外的一片辽阔无际的平原。就像歌里唱一样,那里盛产大豆和高梁。与歌里唱的不同的是,那里也只有大豆和高梁。用“贫瘠”这个词来形容这个地方并不贴切,但又似乎找不出更加贴切的词语。
二百多公里的路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并不远,但当时路小车破,也折腾了大半天。四十几个年青人有一多半刚下车便因晕车而呕吐的稀里哗啦,我妈就是这半数人中吐的最肝肠尺断的那个。
据我妈回忆,那天她又饿又累又晕又吐的在酷暑的大太阳下晒了足有两个小时,她被分配的那个生产大队的队长才和一个与我妈年岁相仿也是知青模样的小伙子来接她。
又据我妈回忆,那个小伙子叫朱永文,比我妈还小一岁。长的浓眉大眼,帅气十足,眉目中倒和我妈有几分相似。但他个子不高,只比我妈高一点。因为他家成份不好,被划成了地主坏分子,所以不到十三岁的时候就下乡了,已经在这里呆了三年多。
再据我妈回忆,这个帅气阳光的朱永文打从第一眼看见我妈就深深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