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看管那些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可是,那几十号病人放哪里呢?左思右想,当时就有人提议,那个麻风村已经空置很久了,听说当年那个洋传教士还在那里修建了不少设施,要不索性搬那个地方去过渡一阵子。
这绝对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安县精神病院开始挂牌了,为了消除家属的疑虑,还特地把那个地方改了个名字叫作马安镇。花了一段时间进去消了毒,政府也鼓励一些人迁居过去,说是那边有大量开垦好的农田和山地等待着播种的能手。那时候的人性格单纯,哪里有号召,哪里就有需要,哪里就有伟大无产阶级的革命者。
于是,一拨人过去了,因为那里什么都有,房子、地,甚至是所需的农具一应俱全。六十年代,有地就意味着有粮食,好些家里兄弟姐妹多日子过不下去的穷苦人都般了过去,过去起码头上有片瓦饿不死,冻不着,政策上还给优惠。成立了生产队后,上面给派了农机队,给派了抽水机,给种子给化肥,而且家门口还有个医院,这等的好事哪里找去?
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得托关系,马安镇着实也红了几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开荒的不断持续,这里慢慢的以原来的麻风村为中心在周边就形成了几个村落,再接着就成了一个小镇了。
那间教堂挂牌精神病院后的第三年,医院就撤退了,听说是因为县城里的新医院盖好了,起码当年它那“招商引资”的任务是圆满完成了。也听一些人私下里说,医院在那里的几年老出事,听说发生了好几起病人自杀的事情,还有医生和护士不断辞职的消息。
空置下来的教堂在随后的文革期间也受到了一些损毁,有人去放了一把火烧掉了一部分的建筑,但教堂的主题还在,不过原本插在顶上的十字架已经被红色的五角星给取代了,人们把这里又变成了一座大会堂,原本每周的礼拜便成了宣传革命的大会,站在讲台上的也由传教士变成了身着中山装手拿红宝书的革委会主任。
住在这个镇上的人每天晚上总会觉得窗户上有什么东西在看着自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