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老人们说过,在以前战乱或者灾荒之年,我们的那个鲁南境内,也会出现吃人的老虎。其实不光鲁南,其他的地方也经常发生虎患,其实虎患也可以称作人患,自古以来多有记载,就说说明朝。
明清时期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导致了山地与边疆土地的大开发。在人类寸土必争的压迫下,以山区为生存基地的各种禽兽也在不断地伴随着人类的山区开发而被消灭。明清时期,我国各地普遍产生的虎患,可能正是人地矛盾的突出表现。
到明末清初时,灵丘虎患十分猖獗,清初人宋起凤在《稗说》卷一《兽食虎》记载:“大同灵丘山中数多虎,相率十数成群,当昼噬人。灵丘驻褊帅,常牧放营马山下,虎时就群中残啮去。军人相戒,捕之不得”。老虎不仅吃人,而且还猎食军马,这些活动居然是白昼进行。这只能说明此地的山区土地开发迅速且人口密度高,人和动物争生存空间的战争。
后来情况继续恶化,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元人残余势力的南下,朝廷在长城沿线修筑“九边”,并沿“九边”实行军屯,后来的开中又有商屯、民屯的实施。所有这些活动,都使得沿线的大量树木被砍伐,“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垦”,进而带来生态环境的大破坏。因而也就加剧了虎患的发生。在“九边”沿线上的山西宁武县,史载“多虎,村民被噬者甚众。”村民被食甚众,说明虎患出现的频繁。史料称位于吕梁山的山西岢岚州地处“万山中,最多虎,故居民能以一人杀一虎。”
多虎,或许正反映山区的开发力度加大,使虎被迫出山与人为患。而人类在与虎的斗争中,也不断摸索杀虎经验,最终的胜利者总是人类。其实别说是古代,就是建国后,也有打虎英雄的报告大会,表彰打虎英雄保护国家财产,给予打虎英雄丰富的奖励。
我手脚慌乱的去扶二虎和其他人,可是二虎子硬是跪着不起来,我好说歹说,才把这些人劝劝起来。眼前的老虎虽然已经死了,但是虎死威风不倒,巨大的身躯,依然给人震撼,看看老虎身上,黄黑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