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丸,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秦末,匈奴破东胡后,部分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
西汉武帝击败匈奴,迁乌桓于止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边塞,始置护乌桓校尉,持节监护乌桓各部不得与匈奴通。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首领(大人)朝贡于汉朝,接受侯、王、君长的封号。不久,率众大规模迁居缘边十郡。
东汉末年,因曹魏政权的征讨,除部分乌桓人远迁辽东地区外,“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此后,这个古代民族逐步在历史中消失。
乌桓人以畜牧业为主,辅以弋猎、农耕。史称其“俗喜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畜牧业颇发达,马、牛、羊甚多。乌桓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铸铜、冶铁、制陶、纺织等。大人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能刺韦作文绣、织缕毡。
乌桓族分部、邑(邑落)、落——落,为户之意,每帐户或帐落,少则7—8口多则10余口。若干落相聚则为邑落或简称为邑。数百千邑为一部。
邑落的头人称为小帅,多为豪人充任,由推举产生,不世袭。邑落小帅受制于部落大人。“大人有所召呼,刻木为信,邑落传行”。通过战争、朝贡、胡市,邑落小帅的权势有所增长,并受汉室朝廷赐封。
部落首领称大人,掌握大权,大人的命令,“部众莫敢违犯”,“违大人言死”。大人对内管理部落公共事务,对外进行贸易和钞掠。
东汉朝廷,常赐封各部落首领“王、侯、都督、都尉、单于”等称号。
乌丸骑兵天下闻名。东汉朝廷常征收乌桓骑兵,并从乌桓骑兵中精选出乌桓突骑和乌桓宿卫。乌丸人从中学习,从邑落结构中衍化出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的军制。有汉室敕封,也有部落大人私授。
乌桓的主要姓氏有:郝氏、审氏、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