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沦为虚名,没有真才实学。”
袁斌心想:“或许科举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君不见未来的教育仍是以‘新型科举’为基础,选拔人才的。),应该组织几次考试,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选出来,任命他们为官,为朝廷(自己)出力。”
袁斌想完后,就把这个办法说给崔琰等人听,崔琰道:“这个办法可以一试,但是考些什么内容,以什么规矩来录取,按什么标准来划分等级,这些都需要提前制定好,不然就会出乱子。”
袁斌点了点头,说:“崔翁说的很有道理,应该制定一个标准。这样吧,孤拟定一个章程,你们看一看,然后商议一下,把这个章程扩充一些,尽量做到详尽无误,要为百姓负责、为那些人才负责。”
崔琰点了点头,道:“这样最好,主公,我大汉即有‘茂才’、‘孝廉’、‘贤良方正’、‘明经’四科,按主公刚才所言,其中明经科,应该最适合主公所谓的‘科举’。”
袁斌问道:“何为‘明经’?”
崔琰回答道:“主公,‘明经’的意思就是要明白经典,通晓经义,取才的标准是,将儒家经典中的《诗经》、《尚书》、《易经》等著作,能够背诵和理解的,就能被录取为‘明经科’。”
袁斌心想:“这不就是科举考试的雏形吗。这样一来,更可以说是‘有法可依,不违祖制’了,如要推广科举,就用这条来搪塞那些守旧派们。”
袁斌对崔琰道:“原来这就是‘明经科’,跟孤方才所言科举,并无差异,只是科举比明经更详细罢了。崔翁,孤要是想推广科举的话,没人会反对吧。”
崔琰想了想,道:“应该不会,无非是把明经科换个名字罢了,不会有人反对的。”
袁斌点了点头,道:“那就好,孤可不想把精力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争吵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