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余年前的汉代。到清代中期,茅台酒的生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年产量可达170吨,在中国古代酿酒史上是罕见的。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华茅)被评为金奖产品,自此得以扬名世界。茅台酒素以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等特点而名闻天下,被称为中国的“国酒”。它以优质高粱为料,上等小麦制曲,每年重阳之际投料,利用茅台镇特有的气候,优良的水质和适宜的土壤,采用与众不同的高温制曲、堆积、蒸酒,轻水分入池等工艺,再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长期陈酿而成。酒精度多在52~54度之间,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典范。
一代名相周恩来总理一生最重“茅台”,最关心“茅台”,也深受茅台人民的敬重和爱戴。他一生与茅台酒有说不完的故事,
1954年4月,为了解决停战后的朝鲜统一问题,为了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率代表团前往瑞士日内瓦出席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以惊人的智慧和才能,积极灵活的展开外交。在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便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举行了招待会,招待各国代表、新闻记者和国际友人,茅台酒以其优秀的品质,一下子成了宴会上的话题。宾主十分高兴,在品评着茅台酒中频频举杯沟通感情,茅台酒在与会国家的代表中出尽了风头。
在和西方国家代表唇枪舌战的时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充满人情味的中国戏剧片也成了日内瓦会议场外的热门话题。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感情,周恩来把片名翻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随后又送给了住在莱蒙湖畔的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卓别林也是在这次会上第一次喝茅台而把它称为“真正的男子汉喝的美酒。
因此,云集日内瓦的外交官们感慨地说:周恩来不仅用艺术促进了外交,同时也把外交变成了一门艺术。
回国后,周恩来总理向党中央汇报时,感慨颇深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