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认真的听着监听音箱里传来的底鼓声音,不时的拿起监听耳机戴上,听一会儿再摘掉,再听音箱里的声音,比较着两者的不同,仔细的调整着底鼓的各项参数。
一句句要求从调音台上的对讲话筒传到杨正明的监听耳机里。
“老杨,你把底鼓话筒稍微再往上翘一点,距离拉近一公分……好了吗?好了你再踩两下我听听。”
“好,声音不错。老杨,打两下军鼓……不要停,继续再来……好,很好。”
“现在你把底鼓和军鼓同时用起来,我听听声音的平衡性。”
“啧,老杨,不好意思,你还要把底鼓话筒再拉远一点,半公分左右吧……好,再来一次。”
“好好,你试一下嗵鼓,一个一个过来,从大嗵开始。”
“好了,老杨,底鼓、军鼓、嗵鼓同时来一下。”
“我擦!居然不平衡!我@%#^*……”
“抱歉啊老杨,还要再调整一下,麻烦你再把底鼓话筒推进去一点点,真真一点点就够了。另外,你把军鼓话筒稍微歪一下……向外歪,也是一点点就够了。”
“好,老杨你再来,我听听效果。”
“哎,这才对嘛。”
“老杨,你打一下吊镲。”
“现在是踩镲……”
“老杨,现在你来整套鼓,不要停啊,我来做一下平衡。”
嗵嗒咚……咚咚……咚嗒嗒咚……
杨正明不间断的打起鼓来,叶梓在调音台上认真的做着各项参数的调整,该低切的低切,该高切的高切,切除多余的那些不需要的额外声音。不过Eq(声音频率)和压缩的调整并没有就此进行,那是要等到所有乐器全部录制完毕才能同时进行的,这方面的调整需要考虑各种乐器之间的平衡。
录鼓真的是相当困难相当耗费时间的一件事情,最困难的就是在做好整套鼓声音平衡的基础上,让鼓的本身音色完全显现出来,同时又能与各种乐器极好的协调起来。
为了做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