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演唱一边调试录音电平的大小,预留了1.5分贝的余量。这样做,可以保证比赛时同步录制进去的声音不会过载。
做完这一切,音响系统这边所有的准备工作才算是告一段落,就等着选手们再次走台了。
叶梓这才第一次在椅子上坐了下来,取出背包里的一个黑色封面牛皮纸笔记本,拿出钢笔,在第一页的最上方,工工整整的写下一行标题:申粤香歌手大赛申城半决赛调音工作备注。标题下面,则按照选手演唱的顺序一一排列下来,每人占据两行的位置。目前,每位选手的名字旁边,还只有演唱曲目记录在册,其它地方仍是一片空白。
十五分钟以后,换好服装的选手们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再次走台,叶梓又一次不停地忙活起来。
每一位选手上台之后,叶梓都会在设备上进行着微调。有时是戴着耳机监听,有时是站在音控区内观察,有时,他也会小跑几步来到舞台前方仔细聆听。整个音响系统的声音也在叶梓进一步的调试中,慢慢地变得更加出色。
选手走台演唱完毕,叶梓都会拿起调音台上的备用话筒询问选手:混响量的大小够不够?伴奏和返听的音量是否合适?演唱时话筒的感觉舒不舒服等等,这些问题叶梓都会逐个问到。
随后,叶梓会将微调的参数、选手的意见、选手的声音特质以及叶梓观察下来可能会影响到选手演唱发挥的一些细节,全部记录在以他们名字开头的这一栏里,以供正式比赛时调音参考。
叶梓所用的这一套现场调音的方法,是后世比较推崇的做法,完全不同于眼前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的国内流行乐坛,还没有完整的现场调音概念。现在的所谓的现场调音极为简单。选手(歌手、演员)走一遍台,音响师调整好一个大致的参数就不会再动了。比赛(演出)的时候也基本上不会再次调整。音响师在现场要做的,也就是放放磁带或是CD,将伴奏、话筒的音量推子推上去也就OK了。这种方法几乎等同于机械操作,完全没有任何挑战性,根本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