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呢?比如,研制成厘米级的,这样,协调数千甚至数万个这样的机器人,可以完成很多不可思议的挑战,比如农作物授粉、穿过瓦砾搜救等等。”
听到林锋的话,张教授还没有说话,一旁的徐老院士吹胡子瞪眼睛:“年轻人,这是开历史
的倒车!”
“哦?你们尝试过这方面的研究?”
林锋好奇地问道。
“是的!林中队,难得你对微型机器人好奇,我就和你讲一下其中的难点,其实,早在六年前,米国哈弗大学就研制出了厘米级的微型机器人,他们在实验室里实现了觅食、编队控制和蜂拥而上等一系列集群行为。因为这项成就,这位米籍科学家钠格帕还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家!”
张教授在一旁笑着说道。
“当初,我还在哈弗大学,正是受了这样研究的启发,我才返回国内,开启了自己的微型机器人研究!”
“米国方面已经研制成功了?”
“哪有那么容易!微型机器人体型越大,需要克服的难关就越多!目前,他们主要面对三大难题。”
听到林锋的话,张教授笑着摇摇头。
“第一是沟通方式,该机器人是通过红外传感器来实现主控台和机器人之间的沟通,一旦两个机器人间距超过10厘米,它们就没办法交流了,自然也就无法将命令有效地传导并执行。实验最多观察了50个左右机器人,数量越大,操作难度就指数级上升了;
第二个大难题是运动能力,是通过震动式马达让机器人抬起腿从而完成移动的。这种电流交互模式的结果是,排成一个字母或星星之类的形状,都需要耗时12小时,很难再承担什么复杂任务;
第三大难题是应用场景。从设计结构上可以看出,该款微型机器人只能在平面上进行移动,它们自动变换形状也是以平面形式来完成的,连坎坷的道路都无法搞定,更别提以三维的模式构建出其他物体了,这无疑大大缩减了它们应用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