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而这牛李党争恰恰就关联着士族门阀第三次废除科举的关键。
不过这那一次李德裕为代表的世家贵族只是在作最后的抗争,他们已是强弩之末,不能对科举考试制度造成丝毫的损伤。
想起“以往”的这些,似乎已经能预见得到荆益两州日后的“震荡”。“主公,若行此法,中间曲折是免不了的。”
“只是荆州破败,益州偏远,真正有分量的大家贵族寥寥无几,若仅在这两州施行,当无碍也。可若是日后征伐,进军中原、甚至是江东,这抵抗怕是会……”刘备若认同此法,那就等于是自绝于世家大族。曹魏还算好,那江东孙氏简直就是靠世家在支撑,他们的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东吴独有的武将世袭领兵制。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海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也是科举制的天然敌人。
“那又如何?”出乎刘宪意料,刘备听了竟然毫不在意,一脸温润的样子却是落地有声,“备立志匡扶汉室,现与曹操战,来年与孙权战,早晚之事,岂可因噎废食?”
“当年光武皇帝为了让天下早日安定,一时之仁放过了那些为祸地方之徒,这才使得我大汉地方世家豪强横行,终至尾大不掉。备,不欲再赴光武皇帝旧路,此辈之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刘备说的竟然如此坚定,刘宪真是呆住了。
要知道,隋朝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是杨坚大权在握时想出的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结束的历史产物。
它之所以会出现,一是为杨坚选材,二是杨坚削弱、限制土豪巨族等地方势力的手段。吸收了庶族寒门这一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国家管理,既打击了豪门望族,也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巩固。
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门第高下、出身贵贱不再是评判人才优劣的标准,寒门百姓获得与官宦世族平等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