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来说还几乎没有当然,杨镐也知道,这只是明面上如此,真正暗地里早就成为了“大皇子党”的,他并不知晓。但他心中却跟明镜似的,无论如何,此时正是加入“大皇子党”的时候,若是等到大皇子成为了储君后再示好,那效果可不就是弱个一星半点了
朱常洛有些愕然,他倒是怎么也不会料到,杨镐会在此时示好。心思电转间,尽管只是朦胧中有个大概的猜想,但这并不妨碍他接受如今明面上朝鲜的第一负责人杨镐的好意,若是能得到杨镐的效忠,那么自己来朝鲜的目地,就容易完成多了。
当然,朱常洛并不会因为一部满清编写的《明史》而对“逃跑经略”杨镐有什么意见,如今,他早就学会了不能拘泥于史书看人,那是最大的误导何况,他可是很清楚,虽然杨镐在中国的历史上名声有些臭,但是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中,对杨镐的评价与《明史》可谓是天差地别,人家杨镐可是朝鲜心目中的大英雄,死后牌位更是接受了朝鲜人数百年的供奉
对杨镐笑了笑,朱常洛开口道:“杨大人,这些话可不能乱说,立储之事,父皇心中自有计较,不是我们能妄议的。”
“是、是,殿下说的是,是臣失言了,失言了。”杨镐表面上一副诚恐的样子,可却并没有放在心上,朱常洛的话,让他饶是早有准备,此刻还是隐隐有些ji动,他十分的清楚,虽然朱常洛并没有说什么接纳他的话,当然,若是朱常洛真说了什么接纳的话,反而会让他斟酌今后的立场,可朱常洛一句“我们”,无形中不仅拉近了彼此的关系,更是表明了一切。
朱常洛笑着看了下眼前的二人,心中不由得想的有些远了。在议定要再次出兵朝鲜后,朱翊钧立刻委派郉玠、杨鎬、麻贵三人筹备援朝事宜,从这次的人事安排上,可见朱翊钧真是煞费苦心。上次援朝明军的负责大臣分别是宋应昌与李如松,这两人一文一武,等级差不多,却也造成了谁也不服谁,更是出现了相互拆台的情况
当时宋应昌是朝鲜经略,李如松是备倭总兵官,也就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