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两份,便走到另一个随笔太监面前,从他托着的奏疏中抽取了一份看了起来。
“万岁爷,这是可以考虑留中不发的。”张诚在朱翊钧身后小声解释道。
朱翊钧翻看着手中的奏疏,随口问道:“那些你们拿不准归类的奏疏,今天是谁最后审查的?”
张诚哈了哈腰,答道:“万岁爷,今天是陈矩陈公公值守。”
“嗯。”朱翊钧把手中的奏疏放下,背着手走回龙椅,坐下后拿起茶杯呷了口茶,才说道:“把不好归类的奏疏留下,可以留中不发的交给许福,剩下的发往内阁,让他们先把急需处理的拟票出来。”
“是,万岁爷。”张诚躬了躬身子,然后挥手示意几个随笔太监跟他退出去。那个托着不好归类的奏疏的随笔太监弓着腰把手中的奏疏放在龙案上,接着紧随其他随笔太监退了出去。
朱翊钧又轻呷了口茶,放下后才从那九份司礼监不好归类的奏疏中拿起一份,这些都需要他亲自给他们归类,以便决定是需要内阁处理,还是可以留中不发。
“嗯?”朱翊钧疑惑的看了看落款,不由得更加奇怪了。这兵部尚书石星搞什么?他不是最坚定的要求与倭国和谈的吗?怎么突然间转变的这么快?
整本奏疏中,石星居然说之前支持与倭国和谈是缓兵之计,为了积蓄力量,从容征调大军入朝。他早就预料和谈极有可能难以满足倭国的狼子野心,和谈也很难成功。不过,他正好想将计就计,打算引蛇出洞,想把倭国的所有力量都引到朝鲜来,一举歼灭,让倭国失去主要战力,确保朝鲜和大明几百年无倭患!
如果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朱翊钧还真会为石星的这份奏疏而喝彩,多好的谋略啊,以逸待劳,一劳永逸,一次性解决威胁了朝鲜和大明几百年的倭患!但是很可惜,朱翊钧很清楚,石星之前之所以主张和谈,是因为大明国内的一些原因,逼迫的他这个兵部尚书不得不如此。
可这才多长时间?去倭国的册封使如今还没进入倭国吧?这石星的态度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