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倍的军饷,吃的好穿得暖,属于统兵将领的私家军队。上了战场之后,他们只会按照自己主子的眼色行事,主子说冲,他们就冲,主子跑他们就跑,虽然有一点战斗力,但也要看统兵将领的意志是不是坚决了。遇到哪些能打仗的将领还好一点,如果遇到的将领胆小如鼠,就会一哄而散。
至于亲兵在整个军队里占有多大的比例,这也要看统兵将领能不能养得起了,以游击将军为例,肥一点的会养上一两百个,而那些穷不垃圾的将领则只有几十个,虽然这部分人占有的比例很少,但却在战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那些普通的士兵天天吃不饱饭,拿着少的可怜的饷银,自然要把目光盯向这些亲兵了,如果连他们都不愿意打仗,那些普通的士兵就更不愿意卖命了。
包抄刘泽清后路的是第一联队一大队三中队,中队长正是在第一次战斗中立过功的王山壮,由于第一联队有九个中队长,都想争得这次任务,王山壮是费了好大劲,最后又把他的老爸搬出来讲情,这才软缠硬磨得到了这个任务。
就在刘泽清的部队过去不多久,王山壮带领部队就从二十里以外的山沟里,一人双马迅速迂回到了敌后,之所以埋伏在二十里以外,王山壮也是按照训练的要求,确切的说根据明军行军的特点而做出的决定。
刘泽清的这支部队就像所有的明军一样,能省事的事情他们一定会省的,绝对不会多出一点力气。按照规定,部队在行军期间夜不收要到二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探查,所以这些夜不收们绝对不会多走一步路。
之所以规定夜不收的探查距离为二十里,也是根据战争特点所设立的,因为每隔十里就是马匹的一个极限,如果快速奔跑每隔十里就要停下来歇息一会,也就是常人所说的保养马力,当跑到二十里的距离就要再歇息一次,到了这个时候,攻击一方马力就基本消耗完了,就是冲上去也没有多大的用处,说不定还会上赶着去送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交战的双方都非常爱惜马力,一般的情况下,在不到两百步的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