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军数万出汴梁,奔西蜀而去?”
太原显圣宫中,三十八岁的刘承钧听着抱腹山人郭无为汇报细作探来的军情,心中百感交集。
抱腹山人郭无为,少年时即博学有辞辩,初为道士,隐居于武当山。
在后汉乾祐年间,三镇叛乱,郭威以枢密使之职率军出征河中,郭无为即杖策谒于军门,期待有所作为。可惜因为他迹近于纵横家一流,郭威虽然欣赏其才学,最终还是避嫌不纳,郭无为遂拂衣而去,隐居于太原抱腹山。
后来中原变乱,朝代更替,刘崇在太原自立为帝,沿用乾祐年号,依附契丹与中原为敌,不几年就在高平大败,太原被围,很快就窘迫而死。儿皇帝的位置到了其子刘承钧的手上,改元天会,以卫融为相,段恒为枢密使,蔚进掌亲军,子刘继恩为太原尹,潜结江南、西川为外援。
因为刘承钧并不是太甘心于儿皇帝的地位,朝夕之间仍想励精图治,期待着在借助契丹力量谋取中原之后再自立,因此日益看重文学之士,颇求有智谋者与之计事。段恒便将郭无为推荐给刘承钧。
刘承钧起初以谏议大夫之职召郭无为上朝,等到郭无为到显圣宫觐见,两人一番面谈,刘承钧迅速被郭无为的见识手段折服,很快就将郭无为升作吏部侍郎、参议中书事。
甫一辅政的郭无为还没有在列国相争中为刘承钧建功立业,首先就在朝堂上尽显其纵横家的本色。
很快,枢密使段恒便因为涉及叛乱,先是被出为汾州刺史,随后即被缢杀,继任枢密使的赵弘又被郭无为逐出至岚州任刺史,老宰相卫融更是主动退避,郭无为最终独揽大权,身任左仆射、平章事兼枢密使。
不过刘承钧并不后悔,因为郭无为确实能干,而且只要不和他争权的话,他也是可以重用几个有能之士的。
五台山僧继颙是刘守光的幼子,在刘守光死的时候因为年幼而获免,削发为僧出居五台山,为人多智数,善谋利,郭无为闲居抱腹山的时候即与其有所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