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人为的强力方法——高空核爆!
核爆炸除了产生人们所熟悉的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效应以外,还产生效应。这种对人体没有伤害作用,但是它能使兵器电子元件遭受严重损坏。对此,开始人们对它的破坏性重视不够。直到60年代初期,美、苏相继在高空进行核试验时,才对它有了真正的认识。
1962年7月,美国在太平洋约翰斯顿岛上空400公里处,爆炸了一颗140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氢弹。爆后,在远离爆心14000公里的夏威夷瓦胡岛上,300多条大小马路上的路灯突然全部熄灭,数百具防盗报警器同时响了起来。人们经过近20年的研究。才彻底揭开了上述奇怪现象的奥秘。原来使路灯失明和使防盗报警器报警的“作案者”都是核.
所谓就是瞬间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形象地说,犹如雷雨时闪电所产生的电磁信号。核爆炸时产生的强称为核。
核的物理成因是核爆炸时释放的射线以光速与空气分子相碰时,能量很高的射线将电子从空气分子中碰撞出来,并使电子迅速向外扩散
根据相对论中的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带正电的母体粒子(空气分子)的运动速度较小,运动方向也发生了改变。在物理学中,这种正、负电荷的分离属于康普顿效应。由于这种正、负电荷的分离是大规模发生的,所以在爆心周围形成了一个电离化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源区,在源区内产生的强烈电场称为源场。带负电的电子质量较小,它们以近似光速的速度飞离爆心;而那些失去电子的母体粒子比电子质量大、速度小,因而仍然聚集在爆心周围。正、负电荷的急剧分离,致使爆心处为正电荷,远处为负电荷。所以源场的场强方向由爆心向外。
当核爆炸发生在3—25公里高度时,由于射线在所有方向上都是均匀发射的,因此由电荷分离形成的电场将是径向的。从爆心向外的一切方向上都有着相同的强度。即源区成球对称性,而且由于射线被低空稠密大气层快速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