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速追赶。
...
沿伊春河东行七里,是松花江第二大支流乌斯浑河的河口,岸边平地上立了一座石碑,周围散落不少石料碎屑,当是新立不久,碑座三面围了锁链,正对河的一面修有阶梯,供人进出,参谒纪念。
石碑前面镌刻两竖鲜红大字,每竖各四,曰:
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背面则介绍了每一位女子的生平事迹,赞扬了她们在外族入侵时,不畏惧、不屈服、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中华儿女同敌人血战到底的伟大民族精神。
碑文所述便是当地广为传颂的“八女投江”的故事。
叶落抚摸着石碑,鲜红的文字让他想起了历史上曾发生的一场惨祸。
一千五百多年前,“八王之乱”后期,为对付成都王司马颖,幽州刺史王浚引段氏鲜卑入中原.后者趁机大肆劫掠,还掳走数万名少女,于回师途中肆意**,随意宰杀,行至河北易水时已只剩八千。王浚得知此事后,要求段氏鲜卑放回那八千少女,但段氏鲜卑不肯,竟活生生将她们尽皆淹死于易水,千尺江面为之断流。
乌斯浑河在满语中意为:凶狠的河流。
时至今日,乌斯浑河浅处不过膝盖,最深处或可及腰,很难想象四十多年前的它是如何得惊涛骇浪,吞没了八位英勇无畏的女战士。
后人在谈论英雄就义、慷慨赴死之时,可能胸中难免升起一股热血激昂之悲壮情,但实际上,那些牺牲的英雄们在做出选择和行动的时候,心中更多的是无奈与悲凉。
死亡本身就是一件极难接受的事情,更何况逼着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
感受生命一点一点地从自己身体里流失。
意识逐渐变得模糊。
无边的黑暗袭来。
沉寂,直到永远。
那是多么令人恐怖,令人绝望!
支撑着她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对敌人的畏惧?还是对信仰的执着?又或者真的是一腔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