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赞叹华人移民是天生的耕作者,十年在非洲发展的历程中只是沧海一粟。
勤劳的华人移民仅仅用了10年时间,便将莫桑比克中下游大片肥沃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每年两季轮种,一季撂荒。
到了收获季节,一眼望过去金灿灿的沉甸甸稻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喜人。
这里每年生产的大量粮食除了满足莫桑比克地区需求之外,还出口到索马里州和马达加斯加殖民地,南部非洲的英属开普总督府以及奥兰治自由邦,德兰士瓦共和国,成为西南非洲的大粮仓。
截止1895年7月末
莫桑比克地区总人口已经达到620余万,其中白人约13.4万人,土著黑人约30余万,华人移民577余万(含马达加斯加殖民地流入该地区的近40万妇女,很多属于法属殖民地,因为有利可图被法国人有组织地贩卖),每年新出生的人口达27万之多,业已经产生了强有力的内生人口增长动力。
莫桑比克地区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创业时光,正步入稳定增长轨道,未来发展一片光明。
有鉴于此
大洋王国君主李福寿通令内务府,逐步减少对华人移民非洲补贴,从最初每年高达270万英镑巨额投入,减少到如今每年72万英镑补贴规模。
这笔投入预计在未来10年,将最终减少至0,意味着政府间有组织移民活动彻底停止。
前些年频繁往来于远东和非洲之间的移民船,这两年肉眼可见的急剧减少,约莫减末少了三分之二。
政府方面有组织移民,从最初的每年近30万华人移民规模,直接缩减到如今的每年不足8万人,对于移民条件的审核更加苛刻。
移民政策上从放水漫灌到如今的有计划,有选择引进,意味着移民政策的深入执行,移民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效果更显著。
相对而言
这些年来,随着莫桑比克地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民间自发移民数量多了起来,有来自南洋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