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调运如此频繁,可这四家联合起来,至少拥有上百辆大型运输车的运输公司,却始终不死不活的。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要想雇佣这些运输公司的车辆,就必须要有其各自主管部门的批条,需要经过一层层的审核,这个审核的过程不禁繁琐,而且还少不了要行贿。往往拿到一个批条的时间以及花费,都足够那些私人性质的小运输公司往返运输几遍了。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目前,这四家运输公司都处在不死不活的状态下,公司员工的工资都要靠预算补贴,可以说完全是个赔钱的大坑。
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坑很小,以为仅仅四家运输公司,员工算到一起也不过是两三百人,工资也没多少。如果将目光放开,从符拉迪沃斯托克辐射到整个滨海边疆区,那么多的城市,几乎每个城市的情况都类似,综合起来,那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
陆寒希望能够整合远东地区的物流业,而且首先就从滨海边疆区开始动手。既然莫斯科决定将中小企业划归地方,那么这些注定是小企业的运输公司,显然就归由滨海边疆区自行处置了,陆寒希望加吉耶夫能够给他创造更多便利,从而将整个滨海边疆区各个大小城市的运输公司整合到一起,足够一个大规模的物流集团。
只要有这个物流集团在手,将来不仅能够盈利,而且能够以最低廉的价格,撑起传媒集团的发行网络,从而在最基础的成本问题上,将这个传媒集团置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为了能够拿下这个物流集团,陆寒也表现的异常大方,他甚至直接告诉加吉耶夫,只要能够得到便利,他愿意一次性支付500万美元的回扣——注意,是回扣,而不是购买这些小运输公司的成本费用。
加吉耶夫对陆寒提出的这个计划很感兴趣,在他眼里,那些令边疆区财政承受负担的小运输公司们,显然是无关紧要的存在,如果有人能够接手并承担各公司职工的费用以及退休工人的养老金,他甚至觉得白送都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只要不亏损了就是赚钱,难道不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