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当事后诸葛亮,自然可以指点江山,说明军统帅的战略有误,分兵四路乃兵家大忌云云。但仔细研究一下,单从人数上来看,各路明军也并非不堪一击,可清军之所以能一战再战,每战必克,至少说明每一战他们都没有遭受到重大的伤亡。
这个血淋淋的事实,说明什么?弓马娴熟的清军在较量中丝毫不落下风,当然是告诉世人,明军昂贵的火器不如清兵的骑射突击好用。
直到后来,出现了袁崇焕的关宁铁骑!这支部队的实质,就是骑兵加上精准并有足够威力的大炮。结果,努尔哈赤被炸死了,皇太极的八旗兵丁也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孔有德、耿仲明的裂土封王了。他们给清朝带去了梦寐以求的成建制的火炮部队和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铸炮技术。
大炮,作为远程火力,它的威力最大体现在哪里?是在进攻中,是在对固定目标的射击上。袁崇焕所云“依坚城,用大炮”来防御,实际上是明军不得已的选择,并不符合军事学的原理,所持的不过是满人没有好的火炮而已。
现自好了,清军有了大炮,移动的洪流中添上了如此的利器,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后满洲八旗入主中原,逢坚城必克,毫无阻滞了。
我一直认为,清朝十三个皇帝当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多尔衮的。如此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真的不知道那么多种火器的好处吗?
举一个例子,攻打大同时,最后一次御驾亲征的多尔衮给北京的诏书中,不但一一写出了需要即时运来的重炮各自的名称,甚至直接将那些需要前来大同的炮手的名字也写了出来。我特意看了,不是随便说出一两个,而是一一指名道姓!
想想一下,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自己有几门火炮、有哪些熟练的炮手,记得一清二楚,说明什么?还能说他不重视火器吗?那清军不使用火枪的理由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即便是象滑膛隧发枪这样的高级玩意儿,求真务实的多尔衮还是发现,在战场上这东东一样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