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十五万大军是新锐的李焘所绝对控制,列强恐慌就会不可避免,任何与洋人的合作必然受到限制!如果这十五万大军是朝廷的,那么这支军队就是受国家控制的、受既往条约控制的、能够在某个时候被某个列强国家利用的!
可是李焘决计不会放弃任何一兵一卒的控制权,矛盾的唯一解决之道就是在满清朝廷幌子下主掌兵权!难。肯定难!但是比起莽撞革命来,又相对容易操作的多!
至少此时地李焘无法估计发兵北京后国内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却能估计出一个“军事周公”在大清国出现的结局——至少,那些地方督抚、封疆大吏们找不到由头在列强的支持下裂土独立!
现在,他还需要满清朝廷在前面当盾牌!他还需要继续掏空这个朝廷的根基,利用帝后矛盾和民间的立宪呼声实现“李焘地中央集权”。因此,他就必须做出“周公”的姿态给众人瞧瞧!
实现国家的崛起,单单一个辽西或者日俄战争后的残破东北绝对不够!在可能如常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国家力量必须增强,必须在李的意志力影响下增强并做好战争准备!那么。是期待日俄战争后几年发展时间的结果呢?还是积极地谋取国家权力,提前促成国力增强呢?是军事政变还是用军事作为后盾维持一个挡箭牌,真正的大权独揽呢?
周公是“忠心耿耿”地,是有多种政治手段和强硬军事风格的!
可笑的是,老太爷始终还没放弃李氏宗族和北洋团体利益的思想,硬要派李经方来认个“儿子”。还要李焘尽快地搞定和聂大帅千金地婚事,麻烦呐!
李焘又拿起电报扫视了一遍,当他真正用领导者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后,才体会到李鸿章此时的心态。
要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人物放下权力,要让一个被随从诸人称为“恩相”老主子放弃一个团体的利益,要让一个家族的领导者放权给年轻人、并不太亲的年轻人,只因一个国家强盛的梦想似乎着实有些单薄了。
老太爷还是希望在手里